小石潭記初二上冊語文教案
小石潭記用移步換景、特寫、變焦等手法,有形、有聲、有色地刻畫出小石潭的動態美,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,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之情。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石潭記初二上冊語文教案,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!
《小石潭記》教案
學習目標:
1、熟讀課文并熟練翻譯課文。
2.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,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。
3.體會本文融情于景,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。
一、基礎知識
熟練朗讀課文,對照文下注釋翻譯課文,然后完成以下問題。
1、請為下列加粗字注音:
如鳴佩( )環( ) 佁( )然不動 俶( )爾遠逝
參( )差( )披拂 往來翕( )忽 斗( )折蛇行
悄( )愴( )幽邃 犬牙差( )互 寂寥( )無人
2、結合語境,解釋詞語:
⑴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?! ?西:____________________)
⑵ 聞水聲,如鳴佩環,心樂之?!?樂:______________________)
⑶ 皆若空游無所依?! ?空:____________________)
⑷ 斗折蛇行,明滅可見?! ?斗:_________蛇:_________)
⑸ 其岸勢犬牙差互?! ?犬牙:____________________)
⑹ 寂寥無人,凄神寒骨?! ?凄:_________寒:_________)
3、結合語境,解釋下列各組句子中的加點詞語:
A、⑴ ……下見小潭,水尤清冽?! ?清:_______________)
⑵ 以其境過清,不可久居…… (清:_______________)
B、⑴ 聞水聲,如鳴佩環,心樂之?!?樂:_______________)
⑵ ……似與游者相樂?! ?樂:_______________)
C、⑴ 潭中魚可百許頭…… (可:_______________)
⑵ 斗折蛇行,明滅可見?! ?可:_______________)
D、⑴ ……皆若空游無所依?! ?游:_______________)
⑵ 同游者:吳武陵…… (游:_______________)
4、把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:
⑴ 青樹翠蔓,蒙絡搖綴,參差披拂。
譯句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⑵ 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滅可見。
譯句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⑶ 以其境過清,不可久居,乃記之而去。
譯句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5、查找資料,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。
二、閱讀課文,整體感知。
6.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?
7.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,條理十分清楚,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。
8、根據原文內容,說說作者觀景賞物時的心情是怎樣發展變化的。
答
三、精讀課文,局部研討。
9、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寫的?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?
答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10.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景物描寫逼真,說一說作者描寫游魚和潭水抓住了什么特點?
11、這篇文章有不少地方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。如第四段的景物寫得幽深凄清,也與作者貶官后那種孤寂凄涼抑郁的心情一致?!∈钦页鑫闹幸焕渌那榫敖蝗诘膶懛?,試做分析。
四、拓展延伸。
12、為了發展旅游事業,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,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。
五、課堂小結
收獲:
疑問:
六、達標測試
閱讀課文,并回答問題:
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聞水聲,如鳴佩環,心樂之。伐竹取道,下見小潭,水尤清冽。全石以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為坻,為嶼,為嵁,為巖。青樹翠蔓,蒙絡搖綴,參差披拂。
潭中魚可百許頭,皆若空游無所依,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。佁然不動,俶爾遠逝,往來翕忽。似與游者相樂。
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滅可見。其岸勢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
坐潭上,四面竹樹環合,寂寥無人,凄神寒骨,悄愴幽邃。以其境過清,不可久居,乃記之而去。
同游者:吳武陵,龔古,余弟宗玄。隸而從者,崔氏二小生:曰恕己,曰奉壹。
1、通讀全文后,選用原文中的相關文字填空。
①“伐竹取道”與上文的“__________”呼應,又為下文的“________”埋下伏筆。
② 既表現潭水之清,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語句是“________________”。
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來觀賞景物的,這可從文中“________”和“_________”兩個句子得到印證。
2、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?文中突出表現了“小石潭”的什么特點?
答:
3、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的?
答:
4、文章前面寫“心樂之”,后面又寫“悄愴幽邃”,這“一樂一憂”似難相容,該如何理解?結合寫作背景,作簡要說明。
答:
《小石潭記》中考題
(二)閱讀下面文言文,完成文后9-12題。(15分)
小石潭記
柳宗元
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聞水聲,如鳴珮環,心樂之。伐竹取道,下見小潭,水尤清冽。全石以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為坻,為嶼,為嵁,為巖。青樹翠蔓,蒙絡搖綴,參差披拂。
潭中魚可百許頭,皆若空游無所依,(1)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。(2)佁然不動,俶爾遠逝,往來翕忽。(3)似與游者相樂。
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滅可見。其岸勢犬牙差互,不可知其源。
坐潭上,四面竹樹環合,寂寥無人,凄神寒骨,悄愴幽邃。以其境過清,不可久居,乃記之而去。
(有刪節)
【注】[1]鄂版教材為句號。[2][3]鄂版教材為逗號。
9.解釋下列加點詞語。(4分)
(1)卷石底以出( ) (2)佁然不動( )
(3)其岸勢犬牙差互( ) (4)乃記之而去( )
10.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。(4分)
(1)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。
譯文:
(2)以其境過清,不可久居。
譯文:
1 1.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當的一項是( )(3分)
A.“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……伐竹取道,下見小潭”交代了作者的游蹤。
B.“全石以為底,近岸,卷石底以出,為坻,為嶼,為嵁,為巖”,寫出了作者為“石潭”命名的緣由及近岸石頭的千態萬狀。
C.“潭中魚可百許頭,皆若空游無所依”,只寫了魚兒自由游弋的情態。
D.第①②段分別寫了作者發現石潭之樂和觀魚之樂。
12. 第④段畫線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心情?并說說作者產生這種心情的原因。(4分)
答:
(二)文言文閱讀(15分)
9.(4分)(1)彎曲(或翻卷 )(2)呆呆的樣子(3)像狗的牙齒一樣 (4)離開
10.(4分)(1)陽光照到水底,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(或陽光直射到水底,魚的影子映在石上)。(2)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,不可以久留。
11.(3分)C(此句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情態。)
12.(4分)流露出作者孤凄悲涼的心情(2分)。作者產生此情的原因:一是他被貶謫而內心憤懣。二是小石潭凄清環境的觸發。
《小石潭記》同步訓練
●作業導航
1.把握課文的順序;
2.品味寫景的語言;
3.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一、基礎部分
1.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( )
A.篁竹(huánɡ) 清冽(liè)
B.為坻(chí) 為嵁(kān)
C.參差(cēn cī) 佁然(yí)
D.俶爾(shū) 翕忽(xī)
小石潭記初二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:
小石潭記初二上冊語文教案





上一篇:桃花源記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
下一篇:核舟記初二下冊語文教案